规范网络爱心筹 别把“穷人最后一根稻草”玩坏了

得了重病,向社会进行爱心募捐,这种“众筹治病”的模式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泛滥下,俨然成了一种习惯。拯救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本该是社会温暖的体现,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大爱却被有些人当作“因病致富”的工具。

近日,沈阳126路公交车事故伤者家属发起网络筹款一事引发质疑。根据辽沈晚报报道,7月2日,沈阳一辆126路公交车由于司机操作不当冲向站台,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九人受伤。随后,伤者王彩红的弟弟王贺超通过爱心筹平台发起了目标50万元的医疗费用筹款,筹款说明中讲述的部分内容引起网友质疑,筹款金额达到190787时,该项目被终止。

(车祸众筹项目截图)

王贺超在筹款说明中提到,“我们家为了给她治疗,两天时间已花费8万多元,家里世代为农,这些钱都是亲属朋友凑的”。在医疗费用消耗方面王贺超介绍道,“医院坚持不给做,那时车队的人来了带了两万元,但是拍CT需要三万多元,还差一万多元……”一个因意外遭遇不幸的年轻女子,原本困苦无助的家庭和不交款不积极治疗的医院,但凡有点怜悯之心,看了这样的描述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绝不能见死不救。

然而,在事后的采访核实中,当事人对以上说法均予以否认。首先,“这笔钱确实不是我们家属凑的,而是车队和他们的亲戚朋友凑的送来的” 。其次,“所说的3万元是当时欠的医疗费用,不是做CT的钱”。最后,医院方面表示对车祸受伤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实行零费用挂号紧急审批,既没耽误救治也没催缴费用。面对大家的质疑,筹款发起人则是以“表述混乱,没说明白引起大家误会”回应。

又是一个火热爱心撞上冰冷虚假的故事,大家的信任再一次被非真实的众筹透支。这不是个人网络筹款第一次被曝出丑闻,比这更能编的“卖惨骗捐”也曾发生过。类似以人性的诚实与善良为基础的筹款行为受到了严峻考验,就像躺倒在马路上没人扶的老人,人们的善心正在从大无畏走向恐惧。

每一个参与捐赠的人都是出于真诚善良,救人一命也好,渡过难关也罢,总归希望捐出去的钱能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用在他人最需要的地方。在这次车祸事件众筹中,参与捐助的10374份真诚被亵渎了,同样主动承担责任的车队队长也感觉“很受伤”,于队长表示“出了这么大事,该我们负责的我们必须负责,说我们不拿医药费,这不是冤枉人吗?”被描述成“不负责任”的医院也陷入了口水。公众的善心又一次被消费,公众对医院的不满又一次被加深。在这起不真实的众筹中,没有受益者。

(车祸众筹项目所用的照片)

当然,我们不能过分苛责发起人是否存心诈捐,以免再次陷入像凤雅事件中城市精英对落后农村人的围剿这样的争议。中产阶级因病倾家荡产的例子也存在,像这样一个农村家庭遇到这种不幸,日后的困苦生活可想而知。伤者值得同情,但家属这种拿起嘴来就说的行为也该受到约束。

利用网络开展救助,确实能让很多有实际困难的人走出困境,这也是爱心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与此同时,这种穷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被居心不良者玩儿坏了,这种恶劣的做法阻断了别人的求生之路。作为发起平台,对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信息源头开始,筹款平台不严格的审核等于是为造假骗捐放水。在这次筹款中,发起人的描述说明与事实不符,但现场照片和诊断证明都是真实的。而此前南都记者曾报道过,用买来的假病历和诊断证明发起筹款,也能顺利通过审核。还有些情况是病人病情真实,但却在筹款金额方面夸大数字,不明真相的群众并不知道治疗的真实费用,也不了解医保报销情况,容易被发起人误导,献错了爱心。

对于频频发生的疑似诈捐事件,应该拿出更有效的预防和追惩制度。现在被发现的虚假筹款项目,除了资金被冻结退回,受到道德谴责外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对于这些靠不实信息获得巨额钱财的诈骗行为,平台应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举报制裁机制,让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望而却步。如果任由这些疑似诈捐事件发生,最终可能会伤害爱心人士,同时损伤平台的公信力,最终瓦解这种众筹慈善的基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